您好,欢迎来到传家宝艺术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春节那些事,99%的人不知道

来源:传家宝艺术网    发布时间:2021-01-08 17:56


春节到底是哪一天?




你以为春节都是大年初一么,嘿嘿嘿,那你还是太年轻了。各朝代新年的日期不是一样一样滴。夏朝在一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武帝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阴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被推翻了,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故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但基本确定了中西结合的方针。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不知道了吧?“春节”的法定命名是新中国才有的。 


春节两千年进化史


春节成型还是比较早的,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就处于萌芽阶段了。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中最闲的时候——农事完毕之际,闲着没事就得“作”一下,所以就找个由头——为报答神的恩赐,举行“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稳定下来。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所以说,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

新年习俗在唐代再次发生变化。如果说唐以前的春节带有迷信色彩的话,那么从唐朝开始春节就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逐渐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本来是找个接口玩,现在连借口都不需要了。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到明清时期春节更加强了礼仪性和应酬性。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游艺性也进一步加强。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东北人吃杀猪菜(当然还有看冰灯,不过作为东北人,我还是感觉吃更实惠)……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古人怎么讨压岁钱

嘿嘿嘿,其实古代不需要讨压岁钱,因为大人们都很“自觉”。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出现于汉代,这种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不能流通。一面铸有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另一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读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为啥自觉呢,因为那个钱根本没法花啊,不过铜在古代也很值钱的。

唐代的春节是“立春日”,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时期,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到了明清时期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民国以后,方孔圆钱基本取消,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估计有钱人家才这么包),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如今的纸币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纸币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古怎么拜年


在古代,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妇女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我奶奶和妈妈大年初一也不出去拜年),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清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客服电话:0558-2179700   客服邮箱:415557918@qq.com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清河东路386号  
传家宝艺术网—   传家宝艺术网_   皖ICP备120207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