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古钱币,从这四方面入手
来源:传家宝艺术网 发布时间:2020-12-21 17:48
俗话说放长线钓大鱼,不过比这个更重要的还有熟知轻重,了解什么时候出手。目前整个钱币市场处于低迷的局面,而这种低迷已维持了不少时间,虽然各方正在努力调节,但是市场规则就是这样,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何奏效,而专家则是呼吁,现在正是买家入手钱币的好时机,在未来钱币市场复苏之际,这种低迷能给买家带来莫大的收益。
钱币市场在中国引起各藏家关注的时间并不长,但也经历了几番高低起伏,而现在更是面临着市场成交量低,价格疲软情况,就连这几年发行的新币也都出现了价格下降的情况,业内将这样的情况称之为调整期。而造成这一的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因宏观经济进入增速放缓,影响钱币的投资和收藏,而黄金和白银的大跌也影响了销售情况,再者就是因为近几年钱币市场本身缺乏新题材新热点炒热。
虽然目前钱币大市场下处于低迷状态,但是在市场各方的努力下,不少方面有所起色,如新出现的三个文交所,作为相对公平的平台对钱币市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金币公司为这场低迷所做的宣传措施也令钱币收藏更加接近老百姓生活。针对发行量所作出的精品战略,各经销商调整经营心态等都无一不在改变着低迷的市场局面,相信当越来越多人加入钱币收藏,而新的钱币出现时,钱币市场会慢慢恢复其活力的。
现在大众最好奇的就是这样的钱币市场还要维持多久,专家给出了由衷的答案,也许两三年后会改变,但也可能长达8年,所以市场要做好中长期的准备,销售商和收藏者都要调整好心态来应对。同时专家更是表示,这个时机正是广大藏友的好时机,因为价格低开,不少钱币的价格处于低迷情况,这样的情况更能淘到宝,所以趁低参与就是最好的放长线钓大鱼。
我国发行的古钱币不仅仅是一枚枚融汇书法艺术的钱币,它还融合了古代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作为初学者都需要了解古钱币哪方面的知识呢?要知道中华文化五千年,自然钱币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
我国钱币最初的形式有贝币、桥形币、布币、刀币、圜钱、圆钱、蚁鼻钱等。今天和大家介绍的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圆形方孔钱,它来源于圆钱,是战国中晚期秦、齐、燕等国家铸造,其形式象征着天圆地方。因为体积轻便,方便携带,人们可以用麻绳通过中间方孔将铜钱穿成一串,其实比今天的硬币携带方便。圆形方孔钱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方孔钱。
第一,钱币的外形结构
从钱币中心向外开始,钱币中间的方孔我们称它为"穿口",将穿口包围起来的边我们称它"内郭";接着是钱币主体,叫作"地章",地章再向外是钱币的"外郭"或"外缘",与外郭垂直的那面叫"边道"。
我们在初识古钱币时,可以通过一些明显的区别来分类。比如以穿口大小为基准分类,比基本的穿口小的叫"狭穿",大的叫"广穿"。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外缘分类,分为宽缘和细缘,与穿口分类类似。
第二,钱币的记号
事实上,钱币外观并不单一,仔细观察,钱币上面加了很多记号,目的是能够让我们很好的辨别钱币,其实目前还没有人知道加这些符号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通过一枚嘉庆钱币,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左边嘉庆的星在穿口的上方或背面的上方,我们称它为"穿上星"或"背上星",那么右边的在穿口下方,同样道理,我们称它为"穿下星"或"背下星",星的位置有很多,比如宋钱,星在背面的上下左右都有出现。月,就是类似于一弯月牙的记号。开元通宝中月亮是出现最多的,上月、下月、左月、右月等等,一枚钱币同时有上月、下月都是常见的,甚至还有同时四个方向都有月。作为钱币的记号,星、月是最常见的记号,其它记号基本类似于星月,就不一一为大家详细介绍。
第三,钱币文字的含义
古代钱币正面的文字,唐朝后大多数的都是皇帝的年号。其中,北宋皇帝的年号最多,因此钱币种类也很多,例如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徽宗就有6个年号,分别是: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宣和、靖康,对应的钱币面文则是圣宋、崇宁、大观、政和、宣和、靖康。宋朝之后的朝代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通过钱币的面文就知道是哪个皇帝造的。
有些藏者对于古钱币上的字怎么读,存有很大的疑问?比如开元通宝,是否读成"开通元宝"或"开元宝通",其实面文的读法分为两种:直读和旋读。直读就是从上到下,再从右到左的顺序读;旋读就是从上开始顺时针的读四个字。开元通宝就是直读。
有的钱币背面也有很多文字,比如唐朝会昌时期铸造的开元通宝等。虽然各个朝代钱币背面文字种类很多,但其所代表含义无外乎以下几种:铸造地点、铸造时间、铸造钱局、钱币面值、祝寿吉语。比如:会昌开元通宝背京,就是长安造;南宋淳熙元宝背上十就是淳熙十年造;明朝天启背工字就是工部钱局造;明朝崇祯背二字就是二文钱。
清朝时期,曾出现了一些给皇帝、太后祝寿发行的吉语"纪念币",背面有福福、福寿、寿寿、万寿无疆等等吉祥的字,这些基本上都是四川造钱局造的。此类钱币深受收藏者喜爱。比如"光绪福寿"等等。
第四,钱币中的"面值"
有句成语叫做"一文不值",这里的一文就是铜钱里的最小"面值"的钱币。我们通常见到的小面值钱币都是一文,直径大多在27mm以下,只有清朝顺康雍三朝除外。当然有一文也会有其他面值的钱币。下面就说说宋、明、清三朝时期的钱币。
北宋的经济比较发达,因此钱币需求量很大,所铸钱币面值有一文,称为小平钱、两文,称为折二、三文,称为折三、五文,称为折五、十文,称为折十。
明朝时期也有类似于宋朝所铸有记值背文的钱币。比如:洪武通宝背一钱、洪武通宝背二钱、洪武通宝背三钱、洪武通宝背五钱、洪武通宝背十一两;嘉靖十一两;万历折二;天启十一两;崇祯背二、背监五、户五等。
清朝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的大多数均为一文钱,钱币直径比较大,基本在25mm~29mm之间。顺治沿用明朝记值,比如顺治十一两。雍正也有折二,直径30mm以上,印象中只有宝黔局铸过,非常稀少。乾隆年间除了开炉大钱、宫钱,直径27mm~29mm左右外,均为一文钱。到了咸丰年间,出现了很多种面值的钱币:一文、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也就是1000文。面值种类多的令人惊叹。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钱币知识的四个方面,相信很多藏者对于钱币的收藏知识也都十分熟悉。古代钱币,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其遗留下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地位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古钱币是汇集古代先人智慧而诞生的产物。
古代钱币,形式复杂,种类繁多,每一种古钱币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我们知道,纸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而在古代,钱币就是一个朝代的名片,一枚小小的钱币,可以见证一个国家的兴衰。